林改把灵石农民从矿井引向山林:华体app登录入口
中国绿色时报7月1日报道“灵石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、水资源短缺、农业立地条件差、生态环境异常脆弱的山区县。山区发展,潜力在山,希望在林。
”灵石县委书记郭燕平在全县集体林权改革工作动员会议上说。灵石位于山西中部,有“燕冀之御、秦蜀之经”之称,全县四周群山环绕,山峦重叠,山地和丘陵面积占90%以上,地下矿藏资源丰富,但全县农业经济发展滞后,农民为了生活大多在煤矿从事挖煤等工作。
“今年煤矿大部分都关了,要不是集体林权改革,农民可以经营自己的林子,还真不知道怎么生活呢!”灵石县的老百姓对山林充满了信心和希望。二十亩地十头牛,老婆孩子热炕头“今年收成不好,小麦亩产才60公斤。”翠峰镇小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来喜盘算着,“很多家庭都是5口人,10亩地,这点粮食肯定是不够的。
现在好了,家家都有了自己的林子,有了美好生活的期盼。”小庄村共有102户,255人,全村林地面积1646.5亩,有林地981.5亩。
今天春季全村植树1.6万株。正在河边放牛的小庄村村民张正义告诉记者:“以前有10亩林地,今年林改又分了10亩,我还养了10头牛,不去煤矿打工生活也挺好的。”与张正义的林地正对的是村民王来锁的林地,满山坡上全是榆树、刺槐以及灌木等生态林。“都是生态林,收益从那里来?”记者问。
“县财政每年拿出443.1万元用于生态公益林补偿,涉及农户户均受益124元。”灵石县林业局副局长仝国亮说。2008年,灵石将县域主要河流、国省道两侧等重点防护区域的水源涵养林、生态景观林以及特种用途林纳入公益林管理并实施生态补偿,按照“谁开发谁保护,谁受益谁补偿”的原则,明确规定“从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基金中提取补偿资金,对县域集体生态公益林每年每亩给予补助10元”。
?据了解,灵石县委、县政府结合实际,把建立和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作为巩固林改成果的重要举措,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县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,全县集体林地77.87万亩,其中生态公益林44.31万亩,目前已确权集体生态公益林22万亩,受益农户2.9万户。仝国亮说,林改后,荒山成了农民的创业平台,森林资源成了他们自主经营的生活财富,林地资源成了可以流转增值的致富财产。
“均”字抵万金,林改入心坎“均”,是记者在静升镇核桃窊村听到的贯穿林改的主线。核桃窊村党支部书记耿建卫说,虽然村民居住分散,大多数人在外地打工,但为了让老百姓明白林改的意义,为了达到“均”山到户,村干部和村民代表深入到每一户人家,详细介绍,耐心讲解,让他们愉快地签订了表决方案。林改前,全村1866亩林地中,除了28.9亩属于自留山,其他的都归集体所有。“现在这些地都分到了168户的449人手中。
”耿建卫说。核桃窊是灵石林改宣传深入人心的一个缩影,据了解,全县共张贴、印发林改宣传材料5万多份,入户宣传达49787户,入户率达99%。2008年10月,灵石县林改工作启动后,为了实现“耕者有其山”,全县各级各部门强化领导,深入调研,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,24个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林改工作领导小组,将林改列入县、乡(镇)两级党委、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,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,层层签订林改工作目标责任状。
在深化林改过程中,灵石按照“多予、少取、放活”的要求,围绕“农民得实惠,生态受保护”两个根本目标,放权于民,让利于民。仝国亮说,只有真正做到政策宣传深入人心,做到“均”山到户,才能建立并完善“产权归属明晰,经营主体落实,责权划分明确,利益保障严格,流转顺畅规范,监督服务有效”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。
正如郭燕平所说,只有对人民、对历史、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,才能积极稳妥地推行集体林权改革,才能让灵石大地绿起来,让全县农民富起来。
本文关键词:华体app登录入口
本文来源:华体app登录入口-www.bjdgyzw.com